家禽羽毛联合食用菌渣微生物定向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

林建兴

-/新能源与节能

本成果主要分离获得具有高效角蛋白酶活性的菌株87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或者木质素酶活性的菌株133株,其中6株菌株获得专利授权。 系统研究了羽毛降解菌的深层液体发酵技术,建立了角蛋白降解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的一整套深层液体发酵技术;创新了角蛋白降解菌-淡紫拟青霉规模化固体发酵技术,缩短了发酵周期,克服了杂菌率高的技术难题。 创建了家禽羽毛和食用菌渣的联合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制出了复合微生物肥料,该复合微生物肥料各项指标都显著的优于国标限定值,并且具有高腐殖质(>12%)、高有机质(>80%)、高氨基酸(>5%)和氨基酸种类齐全等特性;建立了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作物的复合微生物肥精准施用技术,对生菜、香蕉、番茄和砂糖橘等作物具有显著的促进增产、改善品质和减少化肥施用的作用,节约肥料成本,达到减肥增效作用。 实现了基于微生物降解的饲用羽毛粉、氨基酸液体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开发了18个产品,实现年增产值6亿多元,在全国各省累积进行了15万亩农作物的示范推广。 该成果申请国家专利22件,授权11件;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7篇;培养国家级人才1名,培养4名博士研究生。 本成果提出了利用微生物进行家禽羽毛和食用菌渣联合降解的技术路线,开发了家禽羽毛和食用菌渣的联合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了家禽羽毛难降解的瓶颈,实现了家禽羽毛的高值化利用。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利名称: 1.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食用菌渣和家禽羽毛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2.一种家禽羽毛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3.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otitidisH3及其应用 4.一株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ureilyticumR1及其应用 5.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3-2及其应用 6.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J2及其应用 7.巨大芽孢杆菌1.1123在制备微生物菌剂或菌肥中的应用 8.一种复合氨基酸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9.一种保氮无臭有机肥发酵设备 10.一种有机肥烘干装置 11.一种羽毛淋浇发酵生物反应器 12.一种剪切式羽毛粉碎机 13.地衣芽孢杆菌ZL-1及其应用 14.一种利用家禽羽毛生产氨基酸叶面肥的生物制方法 15.一种基于自动化种曲机的淡紫拟青霉规模化生产方式 16.一株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功能菌株及其应用 17.一株有促生作用的蓝莓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18.两株除臭菌株及其在制备复合生物除臭剂中的应用 19.一种可防止霉菌液体培养生成菌丝球的三角瓶 20.一种挤压式自动微胶囊造粒设备 21.一种挤压式自动微胶囊造粒设备及制备方法 22.粘细菌在制备捕食和抑制植物病原细菌的药物中的应用 专利号: 1.ZL201410033557.5 2.201510407746.9 3.ZL201310716497.2 4.ZL201310716511.9 5.ZL201310716496.8 6.ZL201310716495.3 7.201610824506.3 8.201710470674.1 9.ZL201720657850.8 10.ZL201720657734.6 11.ZL201720656414.9 12.ZL201720656028.X 13.ZL201711364361.4 14.201910020373.8 15.201910184272.4 16.2017114897622 17.2017114805550 18.ZL2017111554283 19.201920241777.5 20.201920682540.0 21.201910394408.4 22.ZL201611095485.2

优势寄生蜂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开展优势寄生蜂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寄生蜂(赤眼蜂、平腹小蜂和烟蚜茧蜂)优势种质资源收集、活体保存及复壮,控害潜能评价;烟蚜茧蜂人工扩繁及寄生蜂保存技术研究,解决寄生蜂扩繁和利用效能的共性关键问题,将为高效利用天敌昆虫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研发的关键技术及指标包括:1)寄生蜂优势种质资源质量管理,优势种质资源挖掘、活体保存及复壮;针对不同防治目标害虫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寄生蜂;2)烟蚜茧蜂人工扩繁技术突破;3)寄生蜂控害潜能的评价。寄生蜂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重要的天敌昆虫资源,规模化利用其防治害虫需要人工扩繁,室内繁殖寄生蜂多代以后会出现种质资源退化问题。我国开展卵寄生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繁殖与应用技术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单一蜂种的产业化扩繁技术已经成熟,但能够活体保存提供二十种以上优质赤眼蜂种的国内只有本所,国外也不多见。不同地理种群平腹小蜂,其野外适应性和控害潜能也有不同,经过评价选出优势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更能提高防控效果。研创以提高繁殖效率为技术核心的烟蚜茧蜂规模化人工扩繁技术,降低烟蚜茧蜂饲养成本,为大面积利用该寄生蜂提供技术保障。 项目提出体外培育赤眼蜂和僵蚜(烟蚜茧蜂)的低温储存技术,为延长货架期,适应农业生产害虫生物防治中对寄生蜂的大量需要。目前,通过该项目的研究,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SCI论文3篇;服务企业20家;活体保存了三种寄生蜂,提出了烟蚜茧蜂大量繁殖的质量控制的技术规程及其在高温条件下(≥28℃)繁殖技术、以及烟蚜人工饲料及烟蚜茧蜂饲养技术。

华南培菌性白蚁种质资源评价及产品质量鉴别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培菌性白蚁是具有饲用、医用、生物质能源利用价值及生态调节作用的资源昆虫,具很高的饲用价值,是药用动物穿山甲的主要食物;在抗炎镇痛、抗疲劳、免疫调节等方面具广泛的药理活性,但是目前缺乏深度开发的技术支撑。为了对培菌性白蚁种质资源饲用或药用价值进行创新利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评价华南培菌性种质资源及加工方式对资源质量的影响进行鉴别,以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广东省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 本项目对培菌性白蚁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分子标记和形态特征,对培菌性白蚁进行了鉴定和修订,并分析了白蚁遗传多样性,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培菌性白蚁系统发育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土白蚁属乃至大白蚁亚科白蚁的分类学及种质资源评价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优质培菌性白蚁土白蚁和大白蚁的营养成分、纤维素酶活性、代谢产物等,明确了培菌性白蚁的应用价值,为开发培菌性白蚁种质资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及材料。项目中制备的土白蚁干粉可进一步开发成饲料添加剂、营养保健品以及药用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分析改进了白蚁从室内人工饲养繁殖到白蚁粉加工工艺。并将新工艺应用于珍稀野生动物穿山甲的规模化养殖中,配制出一种以白蚁为主要原料的成年马来穿山甲饲料,饲料易保存,加工方便简单,营养成分高,且易于消化,利于穿山甲的生长发育。申请发明专利4项:更高有益物质含量的白蚁的饲养方法及其饲养的白蚁及应用、一种收集白蚁有翅成虫的方法、一种室内养殖观察白蚁的装置、一种成年马来穿山甲饲料及其制备方法。但是目前培菌性白蚁应用的技术和工艺尚未成熟,仍需进一步挖掘与研发。

荔枝蒂蛀虫引诱剂关键组分的分子筛选与应用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我国是荔枝原产国和世界荔枝第一生产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约90%。然而,目前我国荔枝出口量并不大,广东作为我国荔枝生产大省,其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5%。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荔枝种植面积的扩大,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为害日趋严重。荔枝蒂蛀虫属鳞翅目细蛾科,是专一性危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 本项目利用荔枝蒂蛀虫与寄主之间专化并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研究和开发以嗅觉受体为靶标的荔枝蒂蛀虫生物防治新技术,通过寄主挥发物诱导,筛选对荔枝蒂蛀虫普通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sGOBP)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CSP)具有调控表达的高效的寄主挥发物的有效成分,并优化引诱剂组分和提取合成工艺,探索产业化生产荔枝蒂蛀虫引诱剂的关键技术。 本项目研发针对荔枝蒂蛀虫嗅觉受体靶标的引诱剂本项目通过准确定位害虫嗅觉作用靶标基因确定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提供一种昆虫生产高效引诱剂的新方法。根据寄主有效植物挥发物对荔枝蒂蛀虫嗅觉受体的调控表达量的不同确定引诱剂的关键组分。这是一种创制防治荔枝蒂蛀虫安全型“绿色引诱剂”的新思路。建立了以新型引诱剂为主的荔枝蒂蛀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通过这些关键技术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实现荔枝蒂蛀虫的可持续控制,提高荔枝园有害生物管理水平,间接改善荔枝果品品质。 该项目立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高效的荔枝蒂蛀虫引诱剂,充分发挥以引诱剂为主的荔枝蒂蛀虫生物防治的各项关键技术。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节省防治费用,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荔枝果品的品质。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害鼠不育剂新型助剂的开发应用与评价体系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多数不育剂难溶于水,在配制药饵时会出现:不育剂的渗透性较差,分散附着不够均匀,使用药物的剂量较大等问题,这不仅造成药物的滥用及浪费,而且影响药饵的适口性,为增强炔雌醚对黄毛鼠的适口性以及对饵料的渗透力,对助溶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使用浓度及溶解方法进行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助溶剂DMF和DMSO中炔雌醚的溶解度,观察DMF和DMSO溶解的炔雌醚对实验鼠和野外黄毛鼠的不育效果,阐明以助溶剂助溶对炔雌醚不育作用的影响,为溶解性较好的DMF和DMSO药物剂型研制提供依据。以期开发具有充分研究基础和良好应用前景的不育剂配方,实现对农田鼠害的经济、有效、可持续的综合管理。研究结果发现鼠对炔雌醚药饵的取食量要显著低于空白饵料,助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对炔雌醚药饵适口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仅在雄性小鼠第二次对DMF-炔雌醚药饵的取食量较炔雌醚药饵要低17%。使用炔雌醚药饵组和DMF-炔雌醚药饵组对雌雄鼠的体重造成显著影响,用药组小鼠体重要显著低于空白饵料组体重。结果表明DMF作为鼠类不育剂的助溶剂,对炔雌醚适口性的改善作用不大。二甲基亚砜(DMSO)降低了炔雌醚的适口性,黄毛鼠取食DMSO-炔雌醚药饵量显著低于空白组和炔雌醚药饵组,黄毛鼠对炔雌醚药饵的取食量与空白组差异不显著,取食DMSO-炔雌醚药饵黄毛鼠体重较取食空白饵料相比显著减少。DMF和DMSO均可提高炔雌醚的渗透力,从而提高药饵的药效作用。

传粉鸟类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传粉是植物有性生殖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鸟类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本项目围绕传粉鸟类生态恢复共性技术薄弱、技术集成不配套、关键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等难题,开展传粉鸟类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支撑传粉鸟类生态景观建设的集成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利用自动感应录像技术,开展传粉鸟类与相关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调查,不仅可以探索网络互作关系,而且可以为鸟类与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的实践服务;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技术,探讨传粉鸟类与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有助寻找适宜鸟类生存的植物环境,为鸟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生态景观建设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开花植物、吸引传粉鸟类,构建花鸟生态景观,可以增加森林生态景观的动感。 利用UCINET构建的南岭山地鸟类-植物传粉的互惠网络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1)互惠网络具有嵌套的结构特征,嵌套结构表现出功能性的冗余。(2)互惠网络在连接数目和连接强度上呈现不对称性,有利于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续存。(3)互惠网络表现出模块化特征。模块内物种的连接较为紧密,而模块间的连接则较为松散。研究结果有利于今后鸟类-植物传粉生态景观设计的构建。同时仍亟需开展大尺度群落动态的研究,为探索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物种多样性水平上的传粉网络的生态学机制。 本项目建立支撑传粉鸟类生态景观建设的集成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技术,分析了传粉鸟类与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有助寻找适宜鸟类生存的植物环境,为鸟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应对出口需求的柑橘病虫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受柑橘黄龙病的影响,美国的柑橘产量已显著减少。为满足美国市场的需要,美国政府计划进口宽皮类柑橘果品。作为世界柑橘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是其重点考虑的进口国。广东是中国柑橘的主产区之一,根据最新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柑橘种植面积425万亩,其中宽皮柑橘(如砂糖橘等)种植面积达370万亩,且品味优良,声誉远播,出口有其独特优势。 项目成果为后续田间防控以及检验检疫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发现甲基丁香酚对柑橘大实蝇有拒避作用及利用中华甲虫蒲螨可防治柑橘木虱;开发的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能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改善柑橘商品外观品质,提升柑橘出口的市场竞争力。 果蔬国际贸易中,实蝇风险评估是贸易国双方无法回避的一个关注点。该项研究通过系统深入调查,掌握了橘园实蝇多样性特征,优势种的季节动态,田间实际为害等情况。提高了广东省柑橘实蝇类害虫在国际社会的透明度,同时,为后续实蝇防控以及检验检疫措施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项目开发出的以捕食螨、矿物油乳剂与无机铜制剂混和使用、实蝇诱/拒技术,新型诱蝇球装置组合等专利技术为基础的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也是其它柑橘产区急需的共性技术。该技术能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改善柑橘商品外观品质,提升柑橘出口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成果中的实蝇多样性调查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项目开发的以捕食螨、矿物油乳剂与无机铜制剂混和使用、实蝇诱/拒技术,新型诱蝇球装置组合等专利技术为基础的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广东省及其它省份的柑橘产区推广应用。项目技术处于初始研发阶段,尚未进入转化应用。

花生害虫综合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花生既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蛋白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是我国花生种植的主要省份之一,占全国花生总面积20%以上。在我省开展花生害虫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利用研究团队所在实验室在昆虫病原线虫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发积累、自主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包括2项获奖成果和10个发明专利),研究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环保型制剂对花生害虫进行综合防控的实用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促进我省花生产业的发展,为构建我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跨越国际绿色堡垒、重铸消费者信心提供基础,项目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环境和生态建设,发展我省的绿色杀虫制剂产业。 本项目成果技术成熟,适用性广,应用昆虫病原线虫与低毒杀虫药剂相结合可有效防控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该技术的应用对人类及环境安全。 项目研究成果在我省广州增城、佛山三水等地示范推广,主要防治花生地蛴螬,2017-2018年防治面积2年累计500亩,每季施用昆虫病原线虫及增效药剂一次,对蛴螬防治效果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花生地蛴螬及其他害虫的危害,减少了50%的农药用量,相比化学农药处理不减产,提高了技术应用示范单位花生的价值,对无公害花生的生产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应用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花生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成果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开展推广应用,因此既需要省科技厅加大资助力度,又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应用,以促进我省的花生产业及绿色杀虫制剂产业的发展。

抗蜂螨转基因蜜蜂新品种的培育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蜜蜂是重要的经济昆虫,螨害是养蜂业最大的威胁,严重依赖化学药剂治理。化学杀螨剂过度使用导致蜜蜂抗药性倍增,污染蜂产品,严重影响蜂产品的收成和质量。养蜂业呼唤环境友好型防控蜜蜂螨害的共性技术。本研究针对蜜蜂螨害的安全防控问题,利用昆虫转基因生物技术和首次自主分离抗螨蛋白构建抗螨转基因蜜蜂,组建蜜蜂螨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为国内外蜂业市场商业化培育转基因蜜蜂新品系,建立绿色蜂产品和转基因蜜蜂生产基地。  利用昆虫转基因生物技术构建抗螨转基因蜜蜂,组建蜜蜂螨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商业化培育转基因蜜蜂新品系供应国内外蜂业市场,建立绿色蜂产品和转基因蜜蜂生产基地。项目的研究将从源头上保证蜂产品的安全生产,提高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蜂农增收和出口创汇、带动新农村建设,同时保证传粉蜜蜂的生物安全。   基于蜜蜂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针对蜜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面向转基因生物的潜在市场,探索昆虫转基因技术构建抗螨转基因蜜蜂。国际上未见有探索抗螨转基因蜜蜂的同类技术。本项目实施选择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同行中的先进水平,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有创新技术,首次发现粘质沙雷氏菌的几丁质酶对狄斯瓦螨的防控作用。 项目的完成是安全有效、可持续控制蜜蜂螨害的突破性进展,也为转基因生物的产业化积蓄技术。这些共性问题的解决不仅从源头上保证蜂产品的安全生产,提高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蜂农增收和出口创汇、带动新农村建设,同时,保证传粉蜜蜂的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转基因蜜蜂的商业化将促进我省生物产业的升级。

中蜂健康高效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养蜂业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作物增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蜂产品为天然的保健品,对消费者具有营养保健作用;其次,养蜂业也是山区农户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的一项脱贫致富的养殖业,具有典型的社会效益。随着自然资源的匮乏,导致蜜蜂营养不充足,造成蜜蜂繁殖力差、群势弱、生产力低;蜜蜂体质差多病,而用抗生素防治,造成产品安全问题。由于养蜂户多地处山区,年龄偏大,技术为家庭传承,对新的养蜂技术信息不了解、不掌握。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深入调查了广东省蜜粉源植物分布和中蜂蜂群饲养数量;初步开展了抗逆性抗病性强的选育调查与前期工作;设计了一款高效饲养的蜂箱;项目执行期间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申请受理专利1项,项目编写培训手册1本,进行中蜂健康高效科学饲养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开展培训班7期,培训人数达到800人;项目优化改进蜜蜂饲养管理综合技术,使欧洲幼虫病发病率降低15%;项目在丰顺县、蕉岭县、龙门县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推广;示范蜂场蜂产品中抗生素残留合格率达到98%以上,蜂群群势增加15%以上,蜂蜜产量增加10%以上。以龙门县养蜂基数为7万群,在本项目实施及辐射范围,蜂群数量从7万群上升为9.2万群,每群蜂蜜增产10斤,每斤蜂蜜价格上升10元,蜂蜜新增销售收入220万;部分蜂农掌握了健康高效饲养技术,繁殖蜂群进行销售,销售价格平均每群400元,至少可以销售1万群,卖蜂群新增销售收入400万;其次,蜂产品(旧巢脾和巢蜜),新增销售收入130万元;累计新增销售收入750万元。相关技术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本项目从中蜂生物学角度出发,改造传统中蜂蜂箱及推广应用蜂箱支架,补足蛋白质饲料,其中涉及的蜂箱、支架、饲料配方等技术具有创造性与先进性,本技术属于原始性创新及初期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水平国内领先的地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广了中蜂健康高效科学饲养技术,而且提高了蜂产品的品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生态效益。

天敌昆虫草蛉优势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草蛉作为天敌昆虫应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草蛉幼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集中饲养时,即使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尚未能完全避免自相残杀。而且,人工饲料繁殖技术尚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主要使用米蛾卵饲养草蛉,如何控制饲养成本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外,草蛉在野外应用的控害效果如何,也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因此,天敌昆虫草蛉优势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项目开展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草蛉规模化人工扩繁技术研究,通过投入产出量化指标研究,以降低草蛉饲养成本;利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方法防治目标害虫,具有安全、有效、可持续控制的优点,还可以避免产生因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杀死天敌的负面影响。新菠萝灰粉蚧是剑麻的重要害虫,剑麻多在干旱地区栽种,水源缺少,化学防治难度大,利用草蛉有效地防治新菠萝灰粉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扶桑绵粉蚧、螺旋粉虱食性杂、为害植物种类多,特别是作为果树、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利用草蛉对两种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草蛉在水稻、水果、茶叶和蔬菜安全生产过程的害虫控制也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天敌昆虫草蛉优势种质资源挖掘与评价有利于促进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农产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型糖尿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研发平台建设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研发已成为全球研发的热点,为了解决2型糖尿病(T2DM)创新药物在临床前发病机理及药物筛选研发中的问题,诸多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已建立了一系列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糖尿病的表型(如高血糖症),但在这些非灵长类动物模型和人类之间的基因启动子和相关的表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非人灵长类动物(NHP)在基因、生理、生化指标和解剖学等方面都比其他动物更接近人类。T2DM灵长类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有相似的生理与病理特征。T2DM灵长类动物模型还能减少人类与动物模型在糖尿病基因启动子和相关表型上的差异,灵长类动物比啮齿类动物有较长的生命周期,能够充分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的异常和胰腺、肝脏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以及由高脂血症、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目前,T2DM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已被认为是研究糖尿病发生、发病机制、风险因子及T2DM并发症最理想动物模型。此外,由于它还能为创新糖尿病药物的发现提供十分重要的临床前信息,现已应用于创新治疗方法及药效评价研究。因此,建立完善的T2DM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平台对于未来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开发研究都至关重要。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创造性地采用灌胃技术将半流质膳食给喂动物获得动物模型并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已获得符合人类病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发病进程的中老年T2DM食蟹猴模型1只,中老年前驱T2DM模型9只,21只不同高脂血症类型的食蟹猴模型21只,动物脉粥样硬化动物食蟹猴模型2只,动脉粥样硬化前期动物1只;首次获得不同发病程度的干性AMD食蟹猴模型7只,获得脉络膜凹陷(FCE)食蟹猴模型1只,为相关疾病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来源。 适用范围:2型糖尿病模型、相关疾病发病机理及相关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技术较成熟。

共 106 条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