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高效推进舷外机

冯生

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中船重工705研究所714所/生物与新医药

船舶的动力推进系统决定了其结构、航程、航速、操控性等重要指标。而纯电动推进系统具有效率高、振动噪声低、无污染排放等优势;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小型船舶的舷外机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紧凑,布局灵活,维修方便等特点。因此纯电动舷外机推进技术正成为船舶动力系统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我国内陆江河湖泊水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公务船及游艇数量与日俱增,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超过25亿元。目前国内环保执法日益严格,景区和内湖的船舶将不允许采用燃油舷外推进器,电动舷外推进器获得迅猛发展,而高档大功率电动舷外推进器目前基本依靠进口,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本项目针对高效船用纯电动舷外机推进系统及其特性展开多项研究,推进系统动力部分采取纯电动形式,结构上采用舷外机结构形式,形成一体化结构,以吊舱式推进系统的布局方式安置于船体之外,并具备多台并联使用功能,相互协同工作,充分发挥舷外机结构紧凑、布局灵活、成本较低、维修方便的特点,在动力总体稳定性与推进冗余度方面更具优势。通过本项目研发的船用纯电动舷外机可同时兼顾大中型无人船以及有人操控的中小型公务船、游艇,为其提供结构紧凑、高效传动、低能耗的新型推进系统。

黑水虻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及应用

冯生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生物与新医药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稳定的黑水虻繁育和工厂化生产,每个世代的增长率提高至50倍,幼虫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单位繁殖面积的产卵量超过2g/日,因此能够获得稳定产量的黑水虻虫卵,从而为大规模、高效率地处理固体有机废弃物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靠性保障。 以黑水虻为生物媒介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系统,其突出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表现在: 一)、以昆虫的生物转化为基本原理成功构建了全新的有机废弃物生物处理模式,从而打破了当前以微生物降解为核心的固有技术格局,从而能够以完全崭新的视角构思和设计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体系; 二)、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建立了完整的黑水虻繁殖发育、环境控制、防病防疫的技术体系,使得黑水虻繁育过程能够实现标准化操作和定量生产,从而为后续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规模化处置、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市场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本项目成果具备良好的技术普适性,不存在应用的地理限制,使得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黑水虻能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规模化繁育,极大地扩张了产业化的规模和范围,使得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处置技术能够大范围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昆虫蛋白、昆虫油脂的深加工和产品多元化,将会逐步形成一个体量庞在的市场。

高脂血症灵长类动物模型制备与应用

冯生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生物与新医药

血脂代谢紊乱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脂症发病机制及生物类药物研发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之一。在高血脂症药物研发领域,用于新药研发评价及转化医学研究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仍以啮齿类动物为主,由于与人类差异较大,很难用于单抗药物这类新型生物药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用已知作用机制的阳性药物在高脂血症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获得与人类高脂血症相关性强的数据后,该模型有望取代小动物高脂血症模型,从而提高药物药效评价的准确性。本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了可规模化、标准化制备高脂血症实验猴模型的工艺流程与方案,解决了高脂血症抗体药物研发产业上游的共性技术难题,可以满足相关疾病转化医学研究的迫切需求,产品投入市场后将成倍提升实验猴的商品价值,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十分可观。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灵长类实验动物模型研发工作,具备动物实验设施国际AAALAC认证的经验,可指导技术应用企业有序开展动物实验设施建设、技术培训及技术吸收、转化等工作,投资者除了需有3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外,还需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持续投入和长远发展的规划,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充实平台的发展。

地下和蛀干害虫病原线虫的系统研发和应用

冯生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生物与新医药

昆虫病原线虫是国际上唯一豁免注册的生物杀虫剂,对人畜和环境安全,能主动寻找和攻击害虫,对土栖及钻蛀性害虫特效,具有其它生物制剂无法替代的特点。本项目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系统研发这类杀虫制剂,针对其资源分类、共生机理、工艺流程、应用技术等系列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项目建立了国际标准的线虫分类系统,发现和描述了11个斯氏属线虫新种,占全球已描述种类的19%;建立约占全球种类70%的线虫资源库,为研发和行业提供资源保障;阐明了异小杆线虫与发光杆菌属细菌之间的食物信息、营养、定殖专化性,取得系列支撑性科学新发现,促进了产业和应用技术的突破;组建了线虫与共生细菌的产业化培养与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了国内最大的昆虫病原线虫规模化固体培养基地,研发出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线虫制剂8个,产品获美国农业部进口许可证,成功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并与日本多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在广东、河北、山东、香港等11个省区推广应用,防治地下和蛀干害虫,一般防效达到85%以上,明显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为社会提供了替代化学农药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和公益控害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

葡聚糖快速检测与清除技术开发及应用

冯生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生物与新医药

项目针对制糖原料和中间物料受细菌感染转化蔗糖所形成而又难以测定与清除的葡聚糖。糖料与制糖生产过程中葡聚糖的存在意味着糖分转化损失,生产效率、产糖率、产品质量下降。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葡聚糖定量检测单抗试剂盒和性能优异的葡聚糖酶,解决了葡聚糖快速检测与清除的行业难题。葡聚糖单抗试剂盒可准确、快速、简便测定制糖原料、在制品及产品中葡聚糖含量(5分钟出结果),为糖料与制糖生产过程葡聚糖预防与清除、为进口原糖质量监测与贸易技术壁垒设置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性能优异葡聚糖酶(酶活10000U/mL以上)建立制糖酶法辅助清净工艺技术,快速高效清除制糖物料中的葡聚糖,消除葡聚糖对制糖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项目站在制糖生物技术前沿,引领绿色制糖发展方向,目前已在三十多家制糖企业及相关单位应用,对我国糖业技术进步、清洁生产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高度评价,由孙宝国院士任主任委员的项目技术评价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葡聚糖定量检测单抗试剂盒及相应快速测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国际上只有我单位能提供葡聚糖快速检测与清除整体技术服务。项目整体技术近三年已在国内外(包括德国、新加坡和墨西哥等国家)30多家甘蔗、甜菜糖厂、精炼糖厂和科研检测机构进行生产应用。我国采用项目整体技术生产不含葡聚糖的白砂糖约70万吨,约占全国产糖量的6.5%、广西产糖量的12%,投入产出比达1:4,服务单位好评如潮,供不应求。我国每年产糖1000万吨左右,葡聚糖快速检测与清除产品市场需求约10亿元。 。

共 31 条 前往




工作日 9:00 —17:30

客服电话:

公众号

科创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