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奖优秀项目巡礼 | 关于“助农”你最应该知道的事

来源:博促会 2022-12-28

冬天的农田里,总会白花花一片,是农民们用来保收的尚方宝剑,可是这薄薄的一张地膜,里面的学问可是比书本还厚,本周,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第十届金博奖“最受媒体关注奖”--周期可控生物降解地膜。



项目负责人--杭祖圣,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主要从事生物降解塑料领域研究与产业化,中国氮肥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江苏省颗粒学会监事、理事、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省级项目6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奖1项。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经费近500万元。


绿水青山是我们永恒的信念

“十四五规划”指出推进土壤污染治理,要加强白色污染治理,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宏大愿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的设想。

杭教授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根据杭教授多年的研究与探索,他认为,白色污染治理的难点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传统的不可降解地膜会残留在土地里,影响土壤环境,造成生态污染,全国的地膜残膜总量达2000万吨,使用农膜2年以上的麦田,每亩残留农膜达6.9KG,小麦减产9%;使用5年农膜的麦田,每亩残留农膜达25千克,小麦减产26%。

第二方面,传统的秸秆处理面临巨大的利用问题,每年农作物产生秸秆8亿吨,利用率不足 30%,限制因素在于难以获得秸秆超细粉体(<20μm),实现废物再利用。

第三方面,新型可降解地膜的价格非常昂贵,是传统不可降解地膜的三倍以上之多,导致农民一直在“限塑”、“降低白色污染”的问题上无法实现国家标准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杭祖圣教授将节能环保与乡村振兴两点结合,成功研发出可降解,适宜不同生长安全期,不同覆膜期,不同作物种类的地膜。杭祖圣教授研发的地膜,关键技术在于多级留能粉碎机术,和多相多尺度协同韧化技术,采用廉价的压缩空气,结合自主研制的水平圆盘式气流磨,通过三级粉碎过程实现秸秆超细化,提升材料界面结合力调整结晶度,强度达18-35MPa,断裂伸长率150%,调整材料结晶度,改进结晶区与非晶区分布,提升产品热稳定性,突破性实现降解周期可控降解周期控制于60-180天,实现无毒、无害、无污染,同时,满足作物增温保墒需求。


全球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大赛“初体验”

杭教授于2020年成立南京沃盾有限公司,团队由全国生物降解委员会委员戴清文高工等高层次人才组成。



杭教授参加了第十届“领航˙价值”金博奖,向专家评委们生动地阐释了从第一代降解率低的地膜,到第二代降解周期不可控的地膜,到第三代有秸秆超细粉填充,根据不同作物,不同覆膜期,设计最合理的地膜的设计发展历程。

同时,他表示,金博奖是一个会持续关注高层次人才从创新,创业,到现市值孵化全流程的优质平台。金博奖的赛事服务团队从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挖掘,到成果的转化落地、产业化,都能够全程地进行跟踪服务,未来,一定能越做越大,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