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肟酸类捕收剂高效绿色制备技术

林建兴

-/新能源与节能

针对传统羟肟酸生产工艺存在的转化率低、溶解度低、生产过程中产生对环境危害较大的有机废液(高盐>20%,高COD>10万mg/mL)等问题,开发出羟肟酸类药剂绿色高效制备新技术。新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相转移催化体系和有机生产废液综合处理新工艺,实现了羟肟酸的高效制备和废水的达标排放。 新技术已完成了工业生产试验,与传统的羟肟酸(如苯甲羟肟酸和水杨羟肟酸)制备工艺相比,新技术的产率可提高至85%以上;羟胺用量降低5%以上,而且产品性能稳定,常温下水溶性好,溶解速度快。 随着高科技电子产品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旺盛,而作为黑钨、锡石、氧化铜、钽铌矿和稀土等氧化矿高效捕收剂的羟肟酸类化合物,市场需求量预期可达8000吨/年左右,按药剂平均价格2.6万元/吨计算,新药剂的年产值为8000t×2.6万元/吨=2.08亿元。 因此羟肟酸类化合物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因此本技术具有较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专利名称: 1.一种W/O/W多相乳液制备的捕收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癸基水杨羟肟酸及其应用; 3.一种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4.一种水杨羟肟酸的制备方法 5.一种羟肟酸生产废水资源化的方法 专利号: CN110142143A CN108554643A CN108672093A CN108341756A CN1079335092A

城市废弃物制备新型脂肪酸类药剂及在稀有金属分离中的应用

林建兴

-/新能源与节能

城市废弃物-地沟油的主要成分和常见脂肪酸捕收剂的成分相近,但由于稀有金属分离对选矿药剂选择性捕收效果要求较高,尚未得到应用。本技术利用地沟油等药剂原料,采用绿色环保的药剂合成设计与工艺,开发出捕收性能较好的T系列新型钨矿物捕收剂。与常用捕收剂(733)相比,采用T系列新型捕收剂获得的稀有金属白钨矿的回收率提高10%以上,新药剂使用成本降低10%。因“地沟油”价格为3000元/吨,新药剂的制造成本降低30%左右。 新药剂生产过程稳定、无毒,已完成了中试研究。中试产品成功应用于湖北阳新、河南洛阳等多个稀有金属矿,与企业原使用的白钨捕收剂相比,药剂用量减少30%,白钨矿的回收率提高10%以上。按2018年度全国钨精矿(WO3含量6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10万吨计算,该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后,钨矿(0.3%WO3)平均消耗此类药剂300克/吨,若有50%的钨矿山企业采用此类药剂,每年药剂总消耗量约3250吨,每吨药剂价格约6000元,则本研究成果每年为广州市创造直接产值约1950万元,新增利税约585万元。该研究成果平均提高钨回收率10个百分点,钨精矿(65%WO3)10万元/吨计,则每年可间接创造产值约1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海生物污染控制技术

黄奇然

广东省石油与精位细化工研究院/资源与环境

采用“清洁+成膜驱离”,以驱离为主,杀生为辅的海生物防污控制技术,大幅减少并逐渐取消海生物杀生剂特别是氧化性杀生剂(次氯酸钠)的使用,减少海生物的附着,确保循环水系统内的清洁,打破并取代了国内外通用的“杀生控制”的技术,减少因大量投加海生物杀生剂对系统腐蚀和海洋环境的不良影响。项目技术有效保持凝汽器换热管洁净高效,发电机组按发电功率为600mw算,仅以煤耗一项,年可节约标煤量4200吨,间接减少10920吨二氧化碳、163.8吨二氧化硫、41.79吨氮氧化物等气体的排放,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为我省电力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安全效益,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为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项目与粤电集团合作,首先在广东的沿海发电厂进行推广。截至2014年底,粤电集团旗下全资及控股电厂装机容量达2695.58万千瓦。其中,滨海电厂共11座,装机容量为1627万千瓦,这些电厂的凝汽器冷却系统均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按目前平均一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每年海生物污染控制费用200万元计算,则每年这一方面的费用总开支就超过5000万元。同时,预计至2020年,广东省沿海火电厂装机容量将超过5000万千瓦,海生物污染控制服务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5亿元 专利名称:海生物污染控制技术 专利号:(1)ZL201410350859(2)ZL201410009543.X3)ZL201620256461.X(4)ZL201521054926.5

高酸铜硫矿资源非碱性梯度高效回收一体化精准应用新技术

周晓彤

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

针对部分表面氧化黄铜矿可浮性弱难以高效回收和高酸尾矿水回用过程是中有害离子严重干扰铜硫分选的共性难题,开发出高酸铜硫矿资源非碱性梯度高效回收一体化精准应用新技术。该技术的先进性在于突破传统“高碱抑硫浮铜”技术以及“尾矿水祛除重金属离子”高碱性工艺,开发出“非碱性铜硫浮选高效分离”、“铜粗精矿再磨、浮选柱与浮选机梯度精选,高效分步回收粗细铜”和“一步调整水活性,高效回用酸性尾矿水”新技术,开发出“铜粗精矿再磨、浮选柱与浮选机梯度精选,高效回收粗细铜”新技术,实现了铜硫资源的高效回收。该新技术已在广东省大宝山凡洞2400吨/日选厂和新建10000吨/日选厂成功应用,工业应用指标:铜精矿品位≥18%Cu,铜回收率≥81%;硫精矿品位≥43%S,磁硫精矿品位≥28%S、40%fe,总硫回收率≥85%。与原工艺高碱抑硫浮铜工艺相比,铜回收率提高19个百分点以上;总硫回收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石灰用量下降约4200克/吨原矿。新技术不仅应用于广东省大宝山铜硫矿,还能推广应用到安徽宣城铜硫矿等类似矿,应用前景广阔。 专利名称:高酸铜硫矿资源非碱性梯度高效回收一体化精准应用新技术 专利号:ZL201510659973.0

极低品位复杂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胡真

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

稀有金属是国家战略性储备金属,其大部分产自共伴生矿,在我国,共伴生矿床资源约占已探明总资源储量的80%,资源量巨大然而,与矿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资源禀赋差、难选冶程度高、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严重制约发展问题。对此,实现共伴生矿资源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利用已成为国家重大需求。随着优质资源逐步开发,低品位矿石的利用已成必然趋势。据统计,我国极低品位(低于现行标准边界品位1/3-1/5)矿产资源储量巨大,且以17亿吨/年速度递增,如何使其资源化,盘活呆滞矿体,是矿物加工的一大难题。为了突破极低品位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省科技厅产学研和企业委托项目的有力支持下,针对可浮性相近硫化矿分离难、银综合利用程度低、有价元素富集比要求高、高硫环境下性脆易碎矿物与硫化矿选择性解离难和残留药剂干扰后续浮选环境等五个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多元体系抗干扰特效浮选药剂,开发独立银与载体银导向回收技术、极低品位矿石光电选与重选抛废、分组分类磨矿异步浮选分离和浮捕收剂梯度控制与加温解吸技术,授权发明专利6件,发表论文12篇,出版专著1部。相关技术已在广晟有色等企业应用,流程稳定,指标先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经专家评价,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使大量极低品位矿石得以高效资源化,对我国该类稀有金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专利名称:极低品位复杂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专利号:(1)ZL201310134095.1(2)ZL200910038844.4(3)ZL201010157945.6

黑臭水体和高色度污废水净化处理技术及系统

雷永乾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资源与环境

基于电级氧化技术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活性氧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处理。解决水体中的s、色度、臭味、藻类、病原微生物(粪肠杆菌),感官性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废水色度。采用的自由基活性氧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消除了水体藻类等富营养化引起水体黑臭的因素,从根源上解决了水体发黑发臭的问题。针对城市黑奥水体和高色度废水,该处理技术的优势有:(1)不需要消耗或产生环境危害化学物质,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对有机物无选择性,且处理高效彻底。(2)以空气、水、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和电力作为日常消耗,相比传统膜处理方式,此技术能耗及运行成本低,无浓水二次排放;相比生物处理方式,本装置可实现城市黑臭水体和高色度废水的分散化、小型化处理,降低了场地占用的要求,避免了常规管网收集处理的投资成本大,建设周期长的缺点。(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来水水量及水质的波动仅会带来反冲洗频率的变化,而不会带来出水水质大的波动。(4)装置可自动运行,仅需1人进行设备日常维护,消耗品更换,具有布置灵活,实现处理能力利用最大化,避免了常规固定式处理方式在黑臭水体水质随季节改变导致的处理能力浪费。该技术可应用于各类城市黑臭河道,城乡结合部排污点,湖泊等黑臭水体处理及高色度废水处理的场合。 专利名称:黑臭水体和高色度污废水净化处理技术及系统 专利号:ZL201320102721.4

黑臭河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许玫英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资源与环境

本成果针对珠三角地区严峻的河涌污染现状,开发适用的黑奥河涌水体与底泥成套治理技术。该技术在未完全截污的条件下,根据珠三角黑奥河涌的污染现状、水质和水力特点,加入微生物呼吸调控剂,调节黑奥底泥中微生物的呼吸代谢类型,利用微生物活性唯主度针能研,低原位消减含有毒害性污染的河涌底泥;从系统上全面调动土著微生物活性,定向激活和强化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功能微生物,抑制底泥中致臭、致黑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底泥中毒害性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该技术克服了投加微生物菌剂的强化措施所存在的外源微生物在新的反应体系中难以定殖生长、功能难以发挥的缺陷,对目前尚未实现完全截污的河涌也具有显著的治理效果。技术实施三个月后,工程区段内的黑臭现象明显改善;河涌沉积物中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原位降解转化,其中多环芳烃的总体降3%寿解备、解率50%以上、多溴联苯醚的总体降解率达到30%以上,Cu、Pb、Cr、Zn等多种重金属的残渣态比例明显提高;各项水质指标得到相应提高,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cm以上,景观效果明显改善。 专利名称:黑臭河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专利号:(1)ZL201310461562.1(2)ZL201010220381.6(3)ZL200710030875.6(4)ZL200810220126.4(5)ZL200810220625.3

共 95 条 前往




工作日 9:00 —17:30

客服电话:

公众号

科创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