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精密铸造构件

赵超

-/新材料

针对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制备大尺寸构件的工程工艺难点,开发了基于Mg-Y-Nd-Zr、Mg-Gd-Y-Zn-Zr合金的高强材料及复杂薄壁构件的精密铸造成型技术。针对高稀土含量镁合金塑性差、成本高、工程化应用困难的弱点,根据多元微合金化高密度形核理论,开发了稀土含量相对较低、力学及工艺性能优越的高强耐热稀土镁合金,在不提高稀土组分总量的条件下,显著提高室温及高温力学性能,并具有同类材料中较好的塑性及工艺性能。 技术指标 1.力学性能:室温抗拉强度σb≥300MPa、屈服强度σ0.2≥220MPa;断后伸长率δ≥3%; 2.铸态合金材料密度ρ≤1.85g/cm3; 3.使用温度≥200℃; 4.构件壁厚最低为2.5mm。 产业化前景预测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在交通、航空、军工领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工业系统和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程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本项成果通过调控合金的复杂微观结构,可以明显提高合金的强韧性,有效提高材料的工艺性能,为高性能大尺寸构件的制备和大批量工程化产业应用创造了条件。 经济效益:具有1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可基本满足国内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导弹军工等领域的需要。 社会效益:成功应用到多个导弹军工、航空航天、大飞机项目、轨道交通、电子设备部件上。通过应用前述材料成果,满足了在研国家重点型号武器项目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定型与生产,同时扩大了镁合金材料在各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为各单位创造的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镁合金科研生产领域的升级进步

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大尺寸构件

赵超

-/新材料

针对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制备大尺寸构件的工程工艺难点,开发了基于Mg-Gd-Y-Zn-Zr、Mg-Y-Nd-Zr合金的高强材料及其大尺寸构件的制备方法。该材料及匹配的成型工艺克服了铸造工艺性能较差、容易产生疏松和热裂等问题,成功开发出大尺寸铸造坯料(直径≥500mm)及塑性成型坯料制备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多个导弹军工及大飞机项目部件上。 该产品用于生产航空航天、导弹等领域用于制备高强轻质结构件、连接件的塑性变形坯料,具有综合性能高、能够生产大尺寸复杂构件、坯料组分均匀缺陷少的特点。 技术指标 1.力学性能:室温抗拉强度σb≥450MPa、屈服强度σ0.2≥400MPa;断后伸长率δ≥5%; 2.铸态合金材料密度ρ≤1.9g/cm3; 3.使用温度≥200℃。 4.单件直径100-800mm、长度1000-4000mm; 5.符合HB7780、GB/T4297-2004规定范围; 6.稀土组分最高可达15wt.%。 产业化前景预测:镁合金作为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在交通、航空、军工领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工业系统和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程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本项成果通过调控合金的复杂微观结构,可以明显提高合金的强韧性,有效提高材料的工艺性能,为高性能大尺寸构件的制备和大批量工程化产业应用创造了条件。 经济效益:具有1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可基本满足国内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导弹军工等领域的需要。 社会效益:成功应用到多个导弹军工、航空航天、大飞机项目、轨道交通、电子设备部件上。通过应用前述材料成果,满足了在研国家重点型号武器项目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定型与生产,同时扩大了镁合金材料在各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为各单位创造的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镁合金科研生产领域的升级进步。

高性能Mg-Al-RE合金塑性成型构件

赵超

-/新材料

针对工程领域镁合金构件的力学性能及减重需求,以及传统镁合金强度较低、耐腐蚀性较差的问题,本项目通过对材料与结构设计的优化,突破稀土镁合金的协同强韧化、精密成型、加工制备及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合金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该合金工艺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已经在导弹军工、轨道交通、电子产品上实现了批量化生产。 技术指标 1.力学性能:室温抗拉强度σb≥290MPa、屈服强度σ0.2≥220MPa;断后伸长率δ≥8%; 2.铸态合金材料密度ρ≤1.80g/cm3; 3.使用温度≥200℃。 通过强化机理研究、工程工艺装备开发、大尺寸构件制备检验等工作的系统整合,实现稀土镁合金材料性能与工程制备技术上的突破。推动高强度稀土镁合金材料在精密构件和大中型结构件的轻量化开辟一条可行、可靠的改进方向,为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的推广应用、为武器、空天、轨道交通等系统的结构材料技术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效益:具有1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可基本满足国内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导弹军工等领域的需要。 社会效益:成功应用到多个导弹军工、航空航天、大飞机项目、轨道交通、电子设备部件上。通过应用前述材料成果,满足了在研国家重点型号武器项目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定型与生产,同时扩大了镁合金材料在各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为各单位创造的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镁合金科研生产领域的升级进步

稀土硫化物着色剂材料的绿色连续化制备技术

赵超

-/新材料

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因其着色性能优异,无毒无害等特性,广泛用于塑料、塑胶、油漆、油墨、皮革等诸多领域,预计市场需求可达百亿元人民币。由于可以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有机颜料和含镉、铅的重金属颜料等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着色剂,稀土着色剂被列入由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在2016年联合颁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名录》。传统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合成是在管式炉内以硫化氢为硫化剂在高温下反应,工艺复杂、危害度大、成本高,不能大规模生产,极大限制了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的推广使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发出基于纯固相反应的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绿色连续化制备技术,并与包头稀土中心合作,在包头开展10吨级中试放大实验。经过近一年的设备设计选型与工艺摸索,在2016年11月3日实现了首批产品下线。该技术开发了温和条件下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制备新方法,不使用硫化氢等危险气体,产量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产品使用北方地区稀土库存积压严重的高丰度的镧、铈元素为原料,满足国家稀土资源平衡利用和替代有毒有害产品重大需求,对高附加值稀土新材料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推向市场后将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稀土氧化物基水冷壁防结焦纳米陶瓷涂层

高祥虎

-/新材料

国内每年工业锅炉因水冷壁灰污、结焦及高温腐蚀带来的经济损失总和达上千亿元。水冷壁防结焦涂层高端技术被国外垄断,售价最高可达5000-10000元/平方米。本涂层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型电站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工业锅炉、石化裂解炉、加热炉、生物质与垃圾发电锅炉、多晶硅反应炉等。 技术优势 含多种稀土氧化物成分,水性环保,适用于不同基材、不同应用环境,确保涂层不开裂、不粉化、不脱落,优异的附着力和抗热震性能。抗粘污结渣、耐高温腐蚀,提高煤种适应性(高硫、高钠钾、高氯煤等),避免腐蚀性爆管,垮焦灭火;极强的化学惰性不与腐蚀性成份及还原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致密表层有效防止腐蚀性物质渗入,避免基材腐蚀,防止腐蚀爆管。氯化物复合熔盐高温(500oC)腐蚀实验5000小时,涂层完好,无腐蚀现象发生。 提高换热效率,降低供电煤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涂层具有良好的红外辐射特性,2-15微米波段的辐射率大于0.90,相当于“近黑体”,在相同条件下吸收更多热量,并具有更强的再辐射能力。涂层具有可调的导热系数,加强热量传导,使受热面换热更加均匀,避免局部热量过于集中的情况发生,基材无热应力点,从而防止受热面管壁超温爆管,避免金属长期蠕变爆管。 可根据不同锅炉辐射面工况及煤种进行涂层的优化设计,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对于锅炉中不同区域如水冷壁、屏式过热器及空气预热器可进行涂层方案调整。

高丰度稀土基材料催化异丁烯制备甲基丙烯醛酸

赵华华

-/新材料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应用于涂料、有机玻璃PMMA等领域。目前我国制备MMA采用C3和C4路线,均属引进技术。而我国拥有丰富的C4资源,因此C4氧化法制备MMA在我国具有很大优势。异丁烯选择氧化制备甲基丙烯醛(MAL)是C4(异丁烯)氧化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必经的关键步骤之一。工业上通常采取MoBiFeCo基多组分复合氧化物体系,但是仍面临MAL选择性低、反应热难快速移出等问题。稀土元素受镧系收缩的影响和4f电子作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催化性能。本项目以稀土如La、Ce、Gd等协同调控催化剂中的晶格氧从而提高MoBi基催化剂的异丁烯选择氧化制备MAL反应性能,探索催化剂可控制备方法与条件、稀土助剂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及稀土助剂提高反应性能的本质原因及反应机制,拟获得一类高效异丁烯选择氧化催化剂,异丁烯转化率>95%,甲基丙烯醛(酸)选择性>85%,稳定运行1000h以上,完成千吨级工业示范并获得万吨级全流程工艺包。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多相催化与选择氧化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多相催化尤其是选择氧化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对稀土助剂在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Ce)、甲烷干重整(Ce、Gd)、CO2甲烷化(Ni-La)及乙烷氧化(Ce)等反应中对氧物种及反应性能的本质影响均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为本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深厚的研究积累。

热浸镀锌工艺稀土活化助镀技术

仉小猛

-/新材料

在工业上常用的镀锌工艺有热浸镀锌、电镀锌、机械镀锌和热喷涂(镀)锌等,其中热浸镀锌约占镀锌总量的95%,热浸镀锌用锌量在世界范围内占锌产量的40%,在中国约占锌产量的30%左右。批量热镀锌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初步估计批量热镀锌厂年加工量超过1亿吨,市场产值达千亿元。 批量热镀锌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相对电镀锌市场偏低、工艺控制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污染严重,随着政府环保政策趋紧而环保压力加大。批量热浸镀锌过程中,传统锌-铵助镀工艺虽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及助镀效果好等特点,但因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雾,助镀剂中氯化铵成分给周边环境造成的水质和空气污染一直是行业面临的核心环保难题。 本技术复盐表面活化技术,去除了烟雾产生根源NH4+,从而控制了镀锌过程NOx污染气体的排放;稀土元素优先与游离铁离子反应,从而阻止铁离子与锌离子反应产生锌灰、锌渣废弃物。技术新产品具备以下显著特点:(1)烟雾小、不漏镀。使用本技术产品,能减少镀锌过程70%以上含氮废气排放,可显著改善操作环境,且生产过程不会出现漏镀现象。(2)不爆锅、产品外观质量高。使用本技术产品处理后,镀锌件下锅时不会发生爆锅现象,且产品表面质量高,表面光滑度、光泽度均较普通产品有所提高。(3)节约锌锭。使用本技术产品,可调控镀锌高温合金过程,减少锌灰锌渣产量,每吨镀件平均节约3-5%锌锭资源,可显著降低成本,经济价值明显。(4)自净化特性。本技术产品具备自净化特性,可以显著延长助镀液使用寿命,助镀液清理周期至少能延长一倍以上。

包头矿稀土清洁冶金新工艺

赵超

-/新材料

我国包头稀土资源居世界首位,其工业储量占全世界的23%,全国的80%以上。四川攀西氟碳铈矿是我国第二大稀土资源。这些矿中除稀土外,还含0.2-0.3%的钍和6-8%的氟,此外包头矿中还有4~6%的磷。其中钍是非常宝贵的未来能源,氟化物是用途及其广泛的化工原料。自1980年以来,包头矿的冶炼技术主要采用浓硫酸强化焙烧工艺,因流程短、成本低对稀土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但该工艺无法回收钍、氟和磷,所产生的含氟、硫废气和含钍放射性废渣等以末端方式治理,成本高,难以满足《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即将公布实施的《稀土工业含放射性废渣处理处置规范》的要求制定。四川氟碳铈矿采用氧化焙烧–盐酸优溶工艺,产生大量铈富集物中间产品,导致铈资源利用率低,伴生钍和氟未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1995年以来,按照平均年处理1万吨稀土氧化物(REO)计,约700-800吨钍流失在废渣中。两种轻稀土矿资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含有稀土和伴生资源F和Th,如何能够做到高效回收有价元素RE的同时,还能实现F和Th的回收,避免引起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真正实现源头减排成为了轻稀土矿资源工艺的主要出发点。 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包头矿和四川氟碳铈矿的清洁冶金工艺,我们利用铈的变价和络合效应可以回收铈、氟和磷的新思路,结合提钍废渣中衰变子体可在有效时间内可完全衰变的规律,提出了包头矿清洁冶金的新工艺,通过氧化焙烧-浓硫酸低温焙烧法有效分解包头稀土精矿(ZL201711464923.2),得到的一个硫酸浸出液进行Ce(IV)、F、P和Th的回收(ZL2015105727.4)。四川氟碳铈矿的处理工艺是将富铈的优溶渣进行水洗-硫酸浸出,然后高效萃取分离Ce(IV)和F、Th(IV)。通过Ce(IV)、F、P、Th的高效回收,真正意义上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实现源头减排,消除放射性的目的。

重稀土分离新工艺制备高纯氧化镥

赵超

-/新材料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配分齐全,主要以中重稀土为主,富含功能材料所需的铕、铽、镝、铒、镥、钇等中重稀土元素,是我国特有的战略资源。针对南方离子型矿重稀土分离工艺中存在重稀土分离效率低、反萃不完全、制备重稀土高纯化产品难等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长春应化所开拓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507-异辛醇混合体系分离重稀土的新体系(专利号:ZL200510016682.6),多家重稀土分离骨干企业建立了P507(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ROH(异辛醇)混合体系分离重稀土生产线,实现了高纯氧化镥等重稀土产品的规模化制备,然而随着企业生产线的长期运转,遇到了混合体系含量快速分析、萃取级数和酸度调控等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混合体系循环使用时ROH含量的现场快速测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是考量分离体系实用性关键指标之一。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该项目根据ROH和萃取剂含量与萃取率线性关系,建立了混合体系含量现场快速分析方法(专利号:ZL201710788284.9),为P507-ROH体系重稀土分离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在P507-ROH体系萃取重稀土动力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非平衡态萃取级数补偿技术分离重稀土新模式,在工业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提高了重稀土生产效率。通过P507-ROH体系镱镥交换的热力学研究,发现了镱镥交换过程中水相酸度的调控区域,通过控制酸度范围实现了镱镥的高效分离(专利号:ZL201710788312.7),为降低重稀土分离级数提供优化工艺设计方案。

可实现稀土高选择性分离的纳孔石墨烯复合材料

邱洪灯

-/新材料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高纯度稀土元素是发展工业和国防的关键原料,被称为“工业味精”。但由于稀土元素之间的物化性质十分相似,多数稀土离子半径居于相邻两元素之间,非常相近,同时稀土精矿分解时会产生较多杂质元素,使其分离提纯极为困难。目前稀土分离方法繁冗耗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因此,亟需发展稀土元素高选择分离技术,实现稀土元素的精准分离,为我国稀土战略资源的高质化利用提供强力支撑。 多孔石墨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墨烯衍生物,不仅具有石墨烯本身的优异性质,而且相比完美晶格的石墨烯表面,孔的引入可以产生许多独特的性质,比如:开放的能带间隙、较大的实际比表面积、坚韧的机械强度、优异的传质能力等。本团队率先利用水滑层不完全覆盖氧化石墨烯部分燃烧策略,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低成本制备多孔石墨烯的新方法,并进一步发展了层间限域一步燃烧法制备不同元素掺杂多孔石墨烯,可实现多孔石墨烯结构和性能精确调控。利用这种技术,发展了系列稀土高选择性分离新材料。如制备了对稀土离子具有高分离选择性的氮掺杂纳孔石墨烯膜,可实现强酸条件下稀土元素的选择性分离,最高膜分离因子达到3.7。此外,利用固相合成策略,在纳孔石墨烯孔道和层间原位绿色合成具有可控结构的MOF,进而得到一类新型纳孔石墨烯/MOF复合材料。该材料非常适合于水溶液中稀土离子的选择性固相吸附分离,对Ce/Lu的分离因子可达到10000以上(如图2),远超文献报道。该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简单,成本低,容易实现产业化,可用于高纯稀土的制备。

低浓度多杂质稀土浸出液树脂富集技术

郑诗礼

-/新材料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特色战略资源,现行硫酸铵原地浸矿工艺污染重,采用硫酸镁等新型无铵浸出剂可解决离子型稀土矿浸出的氮氨废水难题,但浸出液稀土浓度仍然偏低(平均0.5-0.6g/L),成份复杂且Mg2+、Al3+等杂质浓度高,难以采用碳酸盐沉淀法富集提纯稀土,导致成本高、稀土收率低,影响了无铵浸矿技术的推广应用,多杂质、低浓度的稀土浸出液超常富集技术需求迫切。 树脂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流程短、富集比高、成本低、无污染的优势,本项目采用树脂吸附法富集低浓度多杂质稀土浸出液,利用两性离子的性质及不同离子螯合吸附的顺序差异,在吸附与解吸过程中,实现稀土离子与碱金属、碱土金属、铝离子的高效分离,同步实现低浓度稀土离子的高效富集,浸出母液循环回用,全过程无需净化除杂,源头解决净化除杂过程产生的稀土带损及废渣处置难题。 本项目优化设计合成出新型树脂,新树脂在选择性富集稀土的同时,实现稀土与铝等杂质的高效分离,所得到的低铝高浓度稀土溶液直接进入萃取槽进行稀土萃取分离。经树脂富集后的水溶液可返回矿山重新配制浸矿剂,可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实验室结果表明树脂对稀土离子的最大平衡吸附量达120mg/g,稀土富集液中稀土浓度大于200g/L、铝含量<0.2g/L,满足后续稀土萃取分离要求。采用本技术处理多杂质、低浓度稀土溶液,无需净化除杂-沉淀富集等工序,经树脂富集-解吸后稀土料液可直接进入萃取工序,具有流程短、稀土回收率高、经济效益可观的优势,目前处百公斤级小试阶段。 项目团队由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牵头,集成中科院过程所、江西理工大学、南阳理工学院等单位优势研发力量,项目团队长期从事稀土绿色冶炼技术与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

功能材料耦合微生物跨介质修复技术

李庭刚

-/新材料

稀土被视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但粗放式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稀土采选冶绿色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离子型稀土开采主流工艺致使与矿山伴生的重金属活性增强,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针对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微生物作用机制不够明确等关键问题,开发功能材料耦合微生物跨介质修复技术,以期突破稀土矿山土壤重金属协同修复难、效果差的技术瓶颈,保障稀土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该项目的具体内容为开发了铁碳固废基重金属钝化环境功能材料,并结合解磷菌、硫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等环境功能微生物,制备形成多孔网状结构的重金属钝化菌剂,强化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该菌剂对溶液中重金属的钝化率可达92%~99%,可以使土壤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多,占到土壤重金属总量的33%,极大提高了土壤重金属的长效钝化效果,最终形成了功能材料耦合微生物跨介质修复技术。本项目所研发的功能材料耦合微生物跨介质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低成本、绿色生态、高效的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稀土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解决当前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二次释放难题,与同类技术相比,可使修复成本降低30%以上,显著缩短修复周期,在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和产业化前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势必会推动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产业进程,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银铈变价循环清洁提银及高纯银制备技术

张绘

-/新材料

银是重要的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感光材料、化工工业、医疗器材、航天材料等领域。含银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醛等石化产品的生产。其中甲醛生产使用电解纯银,环氧化催化剂以氧化铝为载体含银量10~30%,使用2-3年后因失活须更换。据统计,我国仅环氧乙烷行业每年产生失效含银催化剂超过5000吨,蕴含白银700余吨,成为重要的银二次资源,开展从环氧乙烷等化工行业失效银催化剂中回收银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硝酸浸出法回收失效催化剂中金属银,存在工艺流程长、NOx废气及废水排放量大等突出环境问题,且银粉产品纯度低。针对以上问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张绘研究员团队发明了“银铈变价循环清洁提银原创技术”,新技术采用稀土高铈溶液为浸出剂,将Ag+Ce(IV)=Ag(I)+Ce(III)化学反应的自发正向浸出与电化学逆向再生相结合,并通过巧妙的工艺设计,实现银高效浸出与铈清洁循环,构筑完整的绿色循环过程,属国内外首创技术。 新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势:采用四价铈溶液为浸出剂,源头消除NOx产生,废水排放消减90%以上,环境效益突出;基本不消耗化学药剂,流程短,生产成本较传统技术降低三分之一以上;产品纯度高,采用电化学方法产出的金属银纯度可达到99.999%以上,优于传统技术1#银标准(99.99%),已建成年产150吨金属银清洁回收示范工程,银回收率为99.5%以上,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优于传统技术。 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2项;申请PCT专利2项,已落地美国、欧盟、印度和沙特;被国家科技部“绿色技术银行”评价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实用绿色技术”,优先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推广使用,获第14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拟利用江西省丰富的稀土资源建设贵金属清洁回收示范线。

废旧动力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与循环利用

赵超

-/新材料

三元材料LiNixCoyMnzO2是市场上应用广泛的一种商业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从2009年推广至今,其数量爆发式增长,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超过120万辆,而动力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是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必然出现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预计2020年锂离子电池报废量达到32.2Gwh,共计约50万吨电池材料。废旧三元电池材料回收过程中,提取活性材料中高价金属镍、钴、锰、锂是电池材料回收的核心,也是企业运营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在镍钴锰金属离子的分离过程中,传统工艺通过多级萃取联合实现单一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最终得到单一产品类型。工序较多且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现有技术中的回收方法提高了从三元电池中回收镍钴锰元素企业的运作门槛,且效率较低,很大程度阻碍了三元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保和持续发展。因此,开发一种成本低廉、环境友好、适应性强的从废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浸出液中回收镍钴锰的工艺技术极具意义。 本项目首次提出了从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中回收Li、Ni、Co和Mn的完整工艺,通过浸出-串级萃取-沉淀工艺得到了高纯度的锂、镍、钴和锰产品,实现了单一金属元素的分离提取。同时还可以通过共萃技术直接制得目标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NCM622→NCM111),进而得到正极材料重新供电池生产使用,实现了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到电池生产的闭合循环。这种湿法冶金工艺在从废锂离子电池中分离和回收有价值的金属方面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工业应用。 该项目得到中科院重点部署——动力电池高值化循环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文章3篇,申请专利1项,授权1项。

三维虚拟人自然交互系统

赵杰煜

-/电子信息

项目成果来源于科技部 973 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通过对认知、视觉、学习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探索,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前沿技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自然交互情感虚拟人原型系统,虚拟人具有环境感知、情感计算、可视语音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人机交互和网络应用。

成果特色与优势:

1. 虚拟人感知:虚拟人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文本、鼠标和键盘输入等,其中视觉感知是最主要的环境感知通道。视觉、听觉、文本和其它感知形式的聚集,为虚拟人提供最接近于人类的真实自然感知,由此获得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多模态感知信息经过适当融合,以获得时空一致的高维模式信息。

2. 情感计算:根据虚拟人的内部状态,设计合理的虚拟人情绪空间,建立虚拟人心情系统和情感决策与产生机制,虚拟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根据当前情绪和心情状态做出相应响应,以此产生高兴、惊奇、害怕、愤怒、悲哀、厌恶等情绪,通过计算机三维仿真展现,由此完整地构造出符合人类情感产生规律的虚拟人情感计算模型。

3. 真实感三维虚拟人建模与动画:实现了基于 OpenGL 的三维虚拟人动画原型系统,主要是三维虚拟人头部,包括人脸建模和人脸动画,人脸建模是在计算机中逼真地实现三维虚拟人脸部的外观特征,使其具有典型的中国人脸部特征;人脸动画则是通过程序实时控制三维人脸模型产生形状和纹理变化,实现动态表情和可视语音。

4. 三维虚拟人系统:综合运用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以自然人机交互为突破口,设计实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情感虚拟人原型系统。系统基于最新 OpenGL 标准,建立了通用的虚拟人面部数据的重构方法,虚拟人形象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个性化定制。虚拟人眼睛会自然地眨眼,并可以实时跟踪视频目标,虚拟人嘴巴则可以与语音合成技术结合,实现可视中文和英文语音。虚拟人具有非常高的逼真程度、较好的环境感知能力、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中英文可视语音能力、以及独立产生情感的能力。

共 18437 条 前往




工作日 9:00 —17:30

客服电话:

公众号

科创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