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CRP检测试剂盒、SAACRP检测试剂盒

王婷

-/新材料

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拟采用干式荧光免疫层析、电化学、分子诊断等检测技术,将陆续研发完成PCT/CRP检测试剂盒(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SAA/CRP检测试剂盒(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凝血时间检测试剂盒(电化学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等项目及对应的干式荧光免疫层析、电化学手持式检测仪器。本项目计划采用免疫POCT+分子诊断的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监测。前期采用手持式免疫POCT产品对CRP/PCT/SAA三个炎症指标进行快速检测,判断是否为病毒感染,而后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对病人样本中的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判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确诊为感染阳性后,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利用手持式仪器快速检测感染情况、监测病人CRP/PCT/SAA炎症指标、凝血状态的变化情况,分析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出院前,再对病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判断是否感染阴性。该项目可以对感染疑似病例全流程进行监控,包含了初筛排除、核酸确诊、日常监测、出院检查四个过程。重点:该技术是依托基因芯片(依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通过碱基互补的原理,在引物或探针上标记可检测的物质,将所需的探针挂载于基因芯片上,与待检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杂交的信号进行结果判读,其中挂载的好坏体现出了高校科研力量。该技术核心是挂载工艺,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检测要求挂载不同探针,非常具有普适性,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和江苏一家企业对接并着手产品化,但挂载技术类似汽车组装技术,可以作为重点推广对象对接其他类似需求的厂家,快速提升各地方诊断设备自给能力。

生物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制取生物炭技术

黄亚继

-/新材料

由生物质制成的炭具有无烟、无味、热值高等特点,可以直接施放到土壤中或作为炭基肥的原料使用,一方面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利用其耐降解性质,延长碳在土壤中的封存时间,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此外,生物炭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活性功能团,可净化水质,吸附土壤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因成本较低,已广泛使用于化工、冶金、环保、农业等领域。目前,已有的生物炭生产系统都会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之一:①产能小,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如窑式炉、釜式、螺旋推进炉等;②炉内温度难以控制,生物炭品质难以保证,如竖流式炉等;③对原料要求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如回转窑;④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存在环境污染(特别是焦油难处置)。针对以上问题,东南大学将炭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和热解气)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内外联合加热方式为生物质炭化过程提供热量,无焦油产生,实现连续式进出料和能量梯级利用。目前已建成日处理秸秆量7吨和24吨的成套工程,日产生物炭约2.1吨和7.5吨。工程连续稳定运行。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授权2件),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973”、江苏省环保厅科技项目支持。

高性能筑路材料、沥青道床及高铁路基防护技术

张亚梅

-/新材料

1、无砟轨道结构防水减振结构。在无砟轨道基座板底部与基床表层/桥面板顶面之间,全宽铺设防水联接层和缓冲保护层。本发明利用全断面铺设的联接层与缓冲保护层实现全面立体防水与整体性,利用特种改性增强剂调整沥青混凝土防护层的动态模量、阻尼特性与变形适应能力实现刚度匹配与缓冲减振功能,利用特种改性增强剂增强沥青混凝土的荷载扩散能力、疲劳耐久性与抗水损害能力,有效解决现有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防水层过早破坏失效与层间唧浆、脱空甚至冻胀等问题,提高轨道下部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平顺性、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为无砟轨道板提供良好的稳定支撑,以延长轨道板的疲劳寿命,是一种长效的防护方案。2、一种新型的铁路基床表层结构。适用于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路基基床表层,在无砟轨道结构支承层与基床底层之间铺设,所述结构由上至下包括沥青碎石排水层、粘结层、全断面密实沥青混凝土防水抗冻层。利用沥青碎石排水层的大空隙性与良好渗透性将降水快速排出线下直接动力作用范围,再利用具有一定横坡度的密实沥青混凝土将沿沥青碎石层空隙下渗的水从沥青混凝土层表面横向排出路基范围,为基床底层提供良好的抗冻保护,有效解决无砟轨道路基表面积水、水泥混凝土防水层过早破坏失效与级配碎石基床翻浆冒泥破坏路基稳定性等问题,提高轨下基础结构排水性能和长期稳定性,是理想长效的铁路基床表层设计方案。

叶绿素传感器

关亚风

-/资源与环境

水中叶绿素浓度是水体富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叶绿素浓度的实时在线监测非常重要,国内现在现场使用的基本是进口的传感器,价格昂贵。同时,高价的进口传感器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两方面并不令人满意。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开发出性能指标高于进口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传感器,它不仅能够扣除太阳光中与叶绿素荧光相同的本底光,还能扣除太阳光激发的叶绿素荧光,测量叶绿素准确度优于进口产品。该传感器稳定可靠,测定精密度和国标法相近,明显高于美国YSI同类产品,完全能够满足水体样品分析的要求。该传感器已交付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出海实测,并应用于太湖栈桥监测点连续实时监测叶绿素浓度。 【主要技术指标】检测模式:双窗口 检测参数:叶绿素a,水体温度温度精度:±0�15℃ 叶绿素a检测精度:0�05μg/L 叶绿素a检测范围:0�05~100μg/L;1~500μg/L精密度:RSD<5% 采样间隔:10min 操作模式:SD卡存储,RS232传输 【技术特点】传感器以蓝色发光二极管激发水中叶绿素发出荧光,双光纤收集荧光,用光电倍增管检测荧光,同时测量本底荧光值,扣除本底值后得到水体中叶绿素浓度。传感器配有热敏电阻实时检测水温,用于叶绿素a浓度的校正。同时,采用机械刷定期自动清除光纤表面附近的藻类干扰物,适用于连续监测。

VOCs催化脱除技术

王胜

-/资源与环境

挥发性有机物为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涉及到化工、喷涂、印刷、制药、塑料和橡胶加工等众多行业,其成分复杂,大体包括三苯类(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等)、含氧类VOCs(醇类、酮类、酚类、醛类和酯类等)、烃类 (如烷烃、烯烃)、含杂原子VOCs(如卤代烃等)以及低碳烷烃类(如乙烷、丙烷等)。鉴于VOCs对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其排放控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VOCs排放标准及减排计划。我国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2010年5月到2015年6月,五年出台了12项法规政策以确保VOCs得到有效控制。在国家环保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对VOCs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并试点征收VOCs排污费。 VOCs的排放控制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回收和化学降解两大类技术,其中催化燃烧法以及催化燃烧和吸附浓缩、低温分离等的耦合技术,其本质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VOCs发生完全氧化反应,具有适用处理废气浓度范围广、能够彻底将VOCs转化为CO2和H2O,无二次污染问题,并且可处理易燃易爆气体,是VOCs净化的最有效方法。 大连化物所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针对典型的四类VOCs气源特点,进行了燃烧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的开发。开发出针对含氧类VOCs、芳香类、低碳烷烃类以及含杂原子类等系列VOCs净化催化剂,催化剂能够满足对苯二甲酸、丙烯酸、丙烯腈、顺酐等生产过程产生的VOCs尾气的催化净化。同时,还开发出蓄热催化净化工艺(RCO)、吸附-浓缩-催化净化等VOCs净化工艺,可以满足不同的VOCs气源和工况特点。目前,相关技术已成功完成了对苯二甲酸尾气催化净化技术工业侧线试验。目前,已经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4件,授权7件。

激光抛光次生粗糙度的抑制及抛光工艺优化

罗博伟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本项目分析激光抛光过程中的次生粗糙度的产生原因,对激光抛光熔池多物理场耦合过程开展系统理论分析,了解“熔峰填谷”过程中熔池温度场、张力场和流动场等多物理场相互耦合作用的规律,从而为攻破上述技术瓶颈提供学术理论基础。以连续线扫描激光抛光模具钢平面为例,通过熔峰填谷MP方法,利用五轴数控连续激光抛光设备(SDC-300)对金属工件表面进行抛光,基于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MultiphysicsComsol的激光对金属表面抛光的多物理场有限元模型,以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为基础进行激光抛光过程的数值仿真,分析测试工件的热物性参数,建立激光抛光的热源模型分析热源和磁场等加载的方法以及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熔池温度场、张力场和流场的多物理场耦合建立熔池CFD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通过模拟分析单独萃取过流现象的仿真效果图,分析次生粗糙度的产生机理,从而对激光抛光工艺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搭建五轴数控连续激光抛光实验平台,激 光抛光次生粗糙度抑制的工艺优化研究,针对Comsol仿真模拟的磁场强度对于激光抛光熔池过流引起的次生糙度抑制的影响规律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比数值仿真结果与工艺研究结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Coms电磁辅助激光仿真模型,为激光抛光提供工艺优化路径,实现抛光后粗糙度Ra<0.15um的目标。

共 1314 条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