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动态心电记录仪-心血管监测诊断解决方案

吴晓丹

-/生物与新医药

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大国,国内现患心血管病人数2.9亿(2018年底数据),占居民各类疾病死亡构成比例超过40%以上,位居首位,市场空间巨大。而心电图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缺血损伤、心肌梗死等)最简单、快捷、经济的临床检查方法,是心血管疾病检验的基石。在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方面,传统方法受专家临床经验限制,诊断准确性低,尤其是诊断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诊断准确性更低;大型医院专业心电医生的劳动负荷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医疗诊断服务的刚性需求;国内大量基层医院、个体诊所、体检中心、社康中心、养老机构等严重匮乏专业的心电医生。根据market&market数据显示,2013年心电图机整体市场价值为36.83亿美元,2014年超过41亿美元,根据OccamsBusiness报告显示,全球心电图设备市场2015-2021年期间将以6.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1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61.2亿美元。北美依然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44%,亚太地区被认为是心电图机设备增长最快的市场,在2016-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6.4%。其中中国作为心血管疾病大国,预测心电图机市场保持10-15%的增长,市场空间较大。同时,由于心电监测的核心技术多由海外企业持有,因此中国本土研发产品代替进口,也将是心电仪细分行业的增长点之一。根据市场对心电仪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由于一直以来研发的确实,心电仪等同类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监测性能和使用感受等都较为落后,因此保守估计在未来的5年行业将聚焦产品硬件本身比拼,比如在设备信号收集和转化的准确性,硬件外观的微型化,以及用户使用便捷性等。在这个背景下,公司创始团队瞄准了动态心电监测中可穿戴形态的产品,基于创始团队在美国硅谷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作经验,以及硅谷创新与创业环境给予团队多方面资源的协同,团队依靠成熟的芯片技术,从心电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进行了软硬件架构的自主研发与设计。成功研发了“动态心电记录仪”可实现连续长达10-14天的医疗级心电采集检测。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医用动态心电图机(Holter)只能进行24小时监测导致的筛查率低的核心痛点,另一方面采用创口贴的佩戴方式,提升了患者使用感受,让患者告别背“盒子枪”的时代。目前,“动态心电记录仪”,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归类为二类医疗器械,已在2020年9月完成了CFDA认证的全项测试,预计2021年2月获得CFDA的认证。同时,2020年7月20日“动态心电记录仪”通过了美国FDA的全项测试,预计2021年1月可获得认证。认证的通过,意味着“动态心电记录仪”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准入,获得官方质量和性能认证的医疗器械可向相关地区的医疗机构销售。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A技术的眼科智能设备和平台

吴晓丹

-/生物与新医药

中国是眼病高发病率国家,眼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的病变诊断。但现阶段中国专业眼科医生稀缺、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匮乏、眼科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短缺、诊断方式低效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眼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导致大量眼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常见眼病中老年黄斑变性AMD、青光眼等眼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仅为5%-10%,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一种无创无损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眼底病变辅助检测手段之一。OCTA是最新一代的OCT成像技术。本项目由国家级特聘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博士、美国蔡司高级资深研究员安林教授带领,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作为核心技术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了华盛顿大学(美国西雅图)、加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博士/博士后。项目开发基于OCTA影像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实现完全国产可控的眼科疾病筛查诊断、手术治疗和病情管理系统产品的全面布局。本项目基于团队成员主导研发的新一代OCTA设备,设计新型神经网络结构与算法,实现对视网膜血管分割、视网膜分层、病灶定量分析以及眼科疾病的智能诊断。形成从硬件-软件-算法、底层-应用层全国产化的高端眼科医疗器械。项目聚焦于基层眼科医疗市场,解决基层医疗缺少高端医疗设备及高水平医生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基层眼科需求;产品品质一流、高性价比,可与国外一线OCTA品牌进行竞争,打破国外OCTA产品和技术垄断。2、市场分析:中国眼科OCT设备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在中高端产品领域,CarlZeiss(卡尔蔡司)、Heidelberg(海德堡)和Topcon(拓普康)等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占95%),这些品牌产品性能水平较高,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具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国内主要有深圳莫廷等公司研发相关产品。总体来讲,国外品牌垄断造成价格高昂(终端售价~200万元),检查收费高(~200元)。进口设备的昂贵价格,无法实现眼科慢性病大众化、常态化的病情管理。整体上,中国眼科OCT设备市场国外品牌竞争优势明显,国产品牌以价格竞争为主。发展国产高端OCT设备,不但可以顺应OCT技术以及眼科诊断技术的发展潮流,更可以满足我国对高性能国产设备的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决定OCT市场在未来将会迎来一个爆炸性的发展期。据市场调查机构估计,到2025年,世界OCT市场将会发展到15亿美元的规模。届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OCT市场将会达到35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3、竞争优势:本公司目前获得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4900万元经费),是目前企业开展项目的最大优势。相对于国际和国内眼科OCT厂商,该项目成果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的优良的政策环境等本土化优势和世界领先的本行业产品开发技术和经验,相对于其他厂商具有较大的优势。本项目还具有竞争优势:较高的技术起点、较低的研发成本、较好的国产化政策环境。该项目所开发的高端眼科OCT会形成于相对国际主要厂商的价格优势和国产厂商的技术优势,从而可以在满足广大基层眼科医院的需求的基础的同时,在世界上与主要OCT厂商进行竞争。

富硒纳米多糖蔗汁饮品生产技术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富硒纳米多糖蔗汁饮品生产技术

       项目立足甘蔗制糖产业转型升级关键问题,首次提出利用复合益生菌协同发酵制备富含硒纳米多糖功能饮品,历经5年多研究,重点突破复合微生物协同发酵技术、活性硒纳米多糖自组装技术、甘蔗原位固定化发酵技术、高效分离技术等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富含硒纳米多糖的高端甘蔗汁发酵功能饮品。

 1、技术成果首次提出一种在水溶液中合成和分散硒纳米粒子的绿色、温和的新方法。通过水溶性刚性多糖在液相体系中自聚集形成中空纤维的自组装行为成功地包合硒纳米粒子,制备出硒纳米多糖复合物。硒纳米粒子通过Se-O键的生成而固定在多糖中空纳米纤维中,导致硒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存在于水中。多糖中空纳米纤维的空腔能够很好地固定和保护硒纳米粒子,导致更好的分散性。硒纳米粒子形成的整个过程简单绿色。由这种方法合成得到的多糖硒纳米复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

2、利用复合益生菌协同发酵技术,发挥微生物协同效应,优化饮品风味,生产兼具保健功能和独特风味的高端功能饮品。

3、将甘蔗原位固定化技术引入功能性饮品研发,可大大提高发酵菌体浓度,增强细胞活性,实现连续发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10%以上。                                   

通过本技术成果转化,利用微生物转化蔗汁生产高端健康产品,不仅保留了甘蔗原有的营养成份,而且大大增强保健功能,可使甘蔗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保健食品和医药品具有应用前景。

一种含杜仲叶复方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一种含杜仲叶复方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

       一种含杜仲叶复方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动物生长性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替抗且无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特点。课题研究了该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工艺及在畜禽养殖试验的应用。以杜仲叶等复方中药、麦麸、豆粕为原料,制备固态发酵基料;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进行液体培养,制备复合微生物态制剂;混合后发酵制得。与国内外技术相比,首次选用杜仲叶、黄芪、茯苓、陈皮四种中药进行配伍,综合利用复方中药中丰富的绿原酸、多糖和黄酮,经复合微生物发酵后,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有效成分利用效率,有效预防病毒类疾病发生。首次系统地研究含杜仲叶复方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在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添加6%时最好,且效果与抗生素相当。随着现化集约化、规模化饲料工业和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动物易感染多种疫病,畜禽的死亡率大幅度提高。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饲料中,但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严重威胁动物和人体的健康。一种含杜仲叶复方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能改善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效预防病毒类疾病发生,降低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畜禽健康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抗干扰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技术

林建兴

-/生物与新医药

微生物抗干扰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而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是食品微生物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项目研制出抗防腐剂型、抗消毒剂型和抗臭氧型三个系列细菌和真菌检测培养基,其中抗臭氧型微生物培养基对臭氧和余氯的抗干扰浓度达到10.0mg/L,抗消毒剂型微生物培养基可消除二氧化氯(150 mg/L)、过氧乙酸(400 mg/L)、次氯酸钠(700 mg/L)及过氧化氢(180 mg/L)干扰,抗防腐剂型微生物培养基对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的抗干扰浓度达到2.0g/L;同时还建立了抗干扰大样倾注平板法、液体大样法和最近似数法抗干扰灵敏检测新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5-100倍。本项目还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包括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提供了一种选择性高、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处理大通量样本的显色培养基及检测方法。该方法仅需常规培养检测时间的1/3~1/4,同时也解决了样本中存在的一些防腐剂和残留消毒剂的干扰问题,大幅度提高检测灵敏度,其中生物发光液体大样法可达到10cells/100mL,生物发光最近似数(MPN)法可达到30cells/100mL,比生物发光法检测灵敏度提高103倍以上。本项目技术及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生产企业、检测检疫机构及科研院所。其系列产品已推广至海天调味品、康师傅食品、达能饮品、加多宝饮料等全国3000多家大中型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使用,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磷酸肌酸生物催化合成技术

赵丽青 

-/生物与新医药

市场上的磷酸肌酸是化学合成的, 由于合成过程中用到有毒且易燃原料, 政府不再颁发生产环保批

文, 严重影响磷酸肌酸的生产与应用。 磷酸肌酸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组织,90 %的磷酸肌酸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机

体代谢窘迫时,肌肉细胞首先动用磷酸肌酸来补充ATP 的数量,在一段时间以后糖酵解才开始供能。外源性磷酸肌

酸的应用将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大大加强,这不但保护了肌肉细胞免于受伤害,也减少了胞内酶及其作用的漏出。而

且,由于磷酸肌酸有膜稳定作用,所以在运动中应用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以有效稳定血管内皮并可增强体液因子的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再加上磷酸肌酸同ADP 生成ATP 的反应也会进一步强化其正性血流变学作用(因ATP

有强抗血小板聚集和血管舒张的作用) 。这样就进一步抑制了细胞受损时胞内酶的作用物漏出进入微循环后的血

小板聚集作用。而这些漏出物所致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正是造成剧烈运动后血管堵塞,代谢产物堆积的另一重要因

素。剧烈运动后血管堵塞,废物堆积是加深内环境的恶化以致顺沿发生一系列破坏结果,如:肌纤维受损,自由基损

害,缺血再灌注危害等的原因所在。这也就是使用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以提高毛细血管血流,改善微循环,加快微循

环内废物排出的原因所在 。 本项目成果将填补国内工业化生物绿色工程生产磷酸肌酸的空白。整个生物催化系

统不仅高效且具有低碳环保、制造成本大幅度降级、产能容易扩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项目完成后可培养一

支成熟稳定、富有经验的生物催化产业研发工程师队伍, 大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 2. 主要研究开

发内容 通过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技术, 在细菌或酵母菌中生产高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将生物催化

剂固定在廉价、高效的载体上, 再将固定的生物催化剂放入反应罐或反应柱中, 投入原料后在一定温度下生产出

所需要的东西, 如生化产品、保健品、原料药等, 再经纯化、结晶等获得相应的纯品。通常, 一种产品需由一种

或多种生物催化剂完成。 3. 预期目标 1)、项目的预期成果 项目完成后可以实现全酶催化工业化生产磷酸肌

酸,此项成果填补国内工业化生产磷酸肌酸的空白,且全酶法具有低碳环保、制造成本大幅度降级、产能容易扩

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达到的技术指标 CAS 号:67-07-2 纯度:≥98%(HPLC) 水分含量:<5% 外

观: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水溶性:清澈,无色溶液 有机溶解残余:无 重金属:<10ppm 3)、达到的经济指标 预

计2017年产量可达10吨,实现产值3500万元人民币,利税约2275万元人民币。 4)、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预期目标

以项目为基础,将为合作企业建立和扩大研发队伍,依靠科技创新,紧跟市场步伐,以创建国内一流的生物酶产

业研发基地为目标,实现自我发展和开拓。 本项目完成后,项目将由合作企业邦泰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开发成产品, 合作企业具备开发所需要现金,用于设计、合成、制备、测试及分析设备采购等。合作企业还将致

力于引进、培养、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行业(或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能

培训和知识更新提供良好的服务。 5)、成果推广计划 近期:项目完成后,预计2017年实现满产能生产。生产规

模:10000公斤/年磷酸肌酸。假设考虑到快速抢占市场,产品售价比市场上化学法生产的磷酸肌酸低(即每公斤约

3500元),可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骨折模型项目

张鹏 

-/生物与新医药

2011 年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统计数据,我国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数量正在逐年增加,RA 病人数高达440 多万。RA 病人由于疾

病本身发展或者治疗中使用激素均容易引发骨质疏松,进而容易导致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绝大多病人需要进行

内固定手术 加速骨折愈合。然而,在骨折手术完成前、后到骨折愈合的这个时间窗内是否应该使用抗RA药物?

如何应用抗RA药物?这些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该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临床中处理RA 合并骨折病人用药时

标准不一,治疗效果也不确定。同时RA 病人也存在着内固定器械失败率较高,内固定取出后二次骨折较多等现

象。而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基础之一是首先明确RA 疾病本身对于骨折愈合的影响极其作用机理。 然而就目前文

献检索发现,国内外未有针对该方向的研究成果报道,因而关于RA 发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机理研究

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盲点。为了突破该研究的盲区,有必要首先在动物层面建立完善的疾病发展模型,进而将

研究结果推向临床。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构建大鼠“RA+骨折”模型,利用各类检测手段(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明确RA 发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

根据结果利用体外细胞学实验初步探讨深层次机制。本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来源于临床实际需求和问题, 通过

本实验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目前关于RA 影响骨折愈合研究的空白,从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先进性。

共 257 条 前往




工作日 9:00 —17:30

客服电话:

公众号

科创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哦~

回顶部